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产业 > 正文

抗癌公社张马丁:失亲之后萌发创业动机,众保模式能否成为社保伴侣

抗癌公社张马丁:失亲之后萌发创业动机,众保模式能否成为社保伴侣


癌症,一种人人闻之而色变的疾病,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日常生活周边。数据显示,中国每年有220万人因癌症而死亡。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代表伯恩哈德·施瓦特兰德表示,癌症在中国的增长比较迅猛,增长速度比大部分其他国家都快很多。


与癌症伴随而来的,是巨额的治疗费用,尽管现在保险概念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,但实际情况却不甚理想。猎云网近日采访了抗癌公社团队,见到创始人张马丁时,正巧中央电视台《公益中国》栏目负责人在与他商讨录制节目的相关事宜。


抗癌公社是一个依托互联网针对重大疾病的小额互保社区。免费加入抗癌公社的社员,只需在其他社员生大病或者身故时支付小额的资金,就能获得最高30万元的大病医疗费用保障。


母亲患癌去世有感而发,一夜奋战网站上线


对于为何要创立抗癌公社,张马丁提及了一个小故事,在上海肿瘤医院陪母亲住院时,他看到有一个病人找到医生,请医生帮开个证明材料,原因是基督教会的教友们可以帮助募捐。当时他正为钱的事发愁,所以很羡慕病人有个组织可以依靠。


2011年母亲节的前一天想到这件事张马丁突然产生一个想法:会不会有人为了在得大病时获取募捐而去信教?能不能建立这样一个组织帮助人们万一癌症的时候帮他募捐?如果很多人都同时有这个想法,我们不是可以互相帮助吗?——互助互保的想法就产生了。一夜奋战之后,第二天网站就上线了,当时叫互保公社。


随着互联网发展,抗癌公社也从网站转移到了微信公众号,团队也从上海来到了北京。张马丁告诉猎云网,其实现在全国各地已经有不少社员自发想要成立分社,这还需要进一步审核和规范,抗癌公社其实比较类似于众保行业的小米。


“互联网+互保社区”,定位在社保伴侣


“互联网+互保社区”,定位在社保伴侣


社员每次资助受助社员的资金,是资助总金额除以正式社员人数,且每人每次不超过10元,目前社员总人数已经高达21万(其中正式社员7万多)。


社员注册后经观察期结束转为正式社员,注册时在0-40周岁观察期为180天,40周岁及以上则为360天。对此,张马丁解释说,这是根据不同年龄段来加以区分风险,40周岁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分水岭。


抗癌公社定位为“社保”伴侣,即社员如果不幸罹患重大疾病,在社保的报销之外,还能享受到社员们的义务资助。抗癌公社除了基本的抗癌、大病和身故三大基础公社之外,还增加了如大学生公社、女性关爱公社等等主题公社。


既有保险的形,但又不是保险


抗癌公社规则虽然有一些保险的痕迹,如也有观察期。成员间相互保障,似乎也与国外的相互保险公司很相似。但张马丁非常坚决地告诉猎云网:不,抗癌公社不是保险!


抗癌公社与保险有很多不同:保险都是预先收费,退出还有罚金,投保30万的癌症保险每年都需要上千甚至几千的费用,保险其实就是一个收集和运营保险费的基金;而抗癌公社不预先收取费用,社员可以自由加入退出,且每次募集单人都不超过10元,所有资金都是直接打到病患手中。


这些都是与商业保险不同的地方,所以众保虽然有保险的原理,但不是商业保险。“根据精算师测算,社员一年累计参与互助的支出在200元左右,而保险公司的普遍情况是30岁需要2200元/年,随着年龄增大,保费更高。”


不当公益组织,定位互联网金融项目


“我很信奉哈耶克的观点:商业是最大的公益。”张马丁说,“抗癌公社希望通过商业方式实现公益。抗癌公社已经做了两个承诺:不从捐款中抽成和收会费。”


那抗癌公社的盈利模式在哪里呢?张马丁认为有三个方面的收入模式可供探索和尝试:


(1)抗癌公社可以适当增加健康医疗类广告,还可以与体检公司和保险公司合作,或者设想更远一点,推荐优秀医生、医院等,帮助就医。


(2)目前不考虑做资金沉淀,未来可能与金融公司合作提供保险、理财等增值服务。


(3)公社的发展方向可以参考国外此类保险公司的做法。


“此外,抗癌公社的发展一定要做到低成本,这样更有助于将项目推动下去。”张马丁说到。抗癌公社在去年10月获得了策源创投的数百万元天使投资,现在正寻求pre-A轮融资。


文/陆阳平


展开全文阅读